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,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不断下沉服务重心,把农村金融服务作为业务“蓝海”,持续加大资源投入,农村金融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。2018年开始,四川农信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(以下简称“农综站”)建设,农信社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不断强化,“农村金融主力军”地位不断巩固。万源农商银行紧跟四川省联社战略部署,按照“将农村金融网络织得更深更密,将农村金融阵地筑得更稳更牢”的工作目标,积极整合当地优势资源,通过银政、银企、银商合作持续推进农综站建设。近年来的实践表明,农综站的建立充分践行了服务“三农”的初心使命,增强了农信社服务农村客户的黏性,填补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盲区,对推动普惠金融建设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。
本文结合万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对万源农商银行农综站建设及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,提出加强农综站建设的对策及建议。
万源经济金融基本情况
万源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、大巴山腹心地带、川陕渝结合部,系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,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川陕革命老区。全市面积4065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40万,全市辖1个街道、25个镇、5个乡。
全市有农发行、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建设银行、邮储银行、达州银行、万源农商银行等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。截至2021年末,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232.7亿元,各项贷款余额为143.5亿元。其中,万源农商银行存贷款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46.11%和35.89%。万源市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总数为75个,包括城区网点21个、乡镇网点54个。万源农商银行共有47个营业网点,其中城区网点7个、乡镇网点28个、定时服务网点12个。截至2022年6月末,万源农商银行在全市累计升级改造农村便民服务点109个,建成农综站37个,布放EPOS机109台,布放“农惠通”5台,布放自助银行设备76台,安装POS机37台,发展“惠支付”商户11800户,发行社保卡35万张,基本实现了对万源辖内所有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。
万源农商银行农综站运营情况
从2011年起,根据中国人民银行“讯通工程”和原银监会“村村通”工作要求,万源农商银行结合四川农信“惠农兴村”工程,通过建设便民金融服务点,依托EPOS、“农惠通”等金融机具加快构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,在普惠金融服务和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经过近几年将便民服务点改造升级为农综站,农综站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,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加强。当地村干部、老百姓(603883)及农综站服务人员普遍反映,自农综站建立后方便了当地农户日常小额取现、转账、查询缴费等基础金融消费,节约了当地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附近网点柜台业务的工作压力。但随着新型农民需求的不断变化,其他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到农村,并陆续建立业务代办站点,对万源农商银行农综站的金融服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个别站点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,农综站的综合服务功效不能充分彰显。从当地群众反映的情况看,农综站的服务存在一些不足,亟待改进与完善。
服务覆盖面大,使用交易量少。万源农商银行建立的农综站普遍地处偏远,覆盖面广但常住人口稀少,且多为留守老人、居住分散,农综站多设在场镇商户家和村委会,主要依托“农惠通”机具、EPOS机为当地群众提供金融服务。受制于地理条件和农户自身素质,各服务站的交易量整体偏小。据统计,2022年上半年,37个服务站共受理业务(主要为存取款、转账业务)6322笔,金额为520万元,平均每天受理业务约35笔、金额约3万元。单个服务站中,只有白沙镇花萼村的服务站交易量相对较大(月均交易约226笔,日均约7—8笔),其余服务站平均月交易量仅为50—60笔,日均交易量约2—3笔。
农户对农综站的认知度较低。目前,留守在农村的基本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文化程度较低,基本金融知识匮乏,对银行服务的认知仅停留在传统的“存、汇、贷”,习惯使用存折,对POS机、EPOS机、“农惠通”等新型结算工具缺乏了解,对银行卡知识欠缺,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生疏,而农综站通常仅依托EPOS机和“农惠通”机具提供银行卡交易服务,大多数农户对机具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,只认可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,不放心在农综站办理业务。
合作方对长期共建农综站的意愿不太强烈。万源农商银行农综站一般都设在当地人群相对集中、具有一定经济能力、为人诚信的商户家中,或设在超市、村委会办公地,合作方对代理这项业务意愿不强,普遍反映担心出现纠纷、麻烦、意外,比如账务差错、假币等问题。加之业务量小、手续费低、收益少,激励措施没有力度,代理业务的积极性因此不高。
取款人对收取手续费有抵触,且营业时间无法保障。办理银行卡取款服务时,持卡人需按取款笔数支付一定的手续费(目前是一元一笔)。虽然已经很低,比坐车、耽误人工去周边银行网点取现划算,但对于人均收入不高和崇尚节约的农民来说,心理上对收取手续费比较抵触。他们往往选择去大场镇赶场或办事时顺便办理银行业务,而不愿意在服务站点使用服务机具。服务站的管理人员大多为村委会干部,他们平时处理日常事务和开会较多,村民去办理业务时往往不在场,对服务站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基层党政部门认识与重视程度还不够,没能形成工作合力。一些基层党政部门对目前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办的业务有认识偏差,简单地认为属于商业性盈利业务,没有给予必要的扶持。乡镇政府部门对银行设在乡镇、村社的便民取款点的工作督导不力,配合、协调、管理意愿不强,参与农村地区相关金融知识、法律法规普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积极性,银行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发挥服务站的功效。
农综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一是大多数农综站离管护网点距离较远,站内机具使用情况难以把控,日常安全管理困难。二是农综站服务人员均为非银行工作人员,仅接受有限的业务培训,业务操作技能和水平有限,容易造成操作失误,并且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,存在利用农综站进行非法集资的隐患。三是大多数农综站设在商户的店铺内或村委会办公室,采取开放式服务,多为本村农户提供取款服务,需备有一定量的现金,而服务范围内基本没有安装监控设施,也没有建立联防机制,防盗、防抢、防诈骗的能力较弱,服务站资金和人员安全存在隐患。
政策建议
因地制宜,做好选点、选人工作。农综站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位置和代理人员的选取。根据金融服务情况较好、使用交易量较大的服务点经验,农综站地理位置应尽量选取在无自助设备、人口相对较多、且离银行网点较远的行政村,既保证金融服务覆盖全部行政村,又能合理配置资源。在选定签约合作人时,应严格准入条件,全面考察其道德品行、法律与金融知识等因素,选择当地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,会操作电脑、会使用智能手机,有一定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的“能人”。管护网点要加强对农综站的走访力度,与签约合作人积极沟通联系,开展定期、不定期风险排查活动,及时发现,纠正各类问题,对于因条件变化或严重违约、违规,不再符合合作条件的签约人应及时果断地取消合作关系。同时,要加强对签约合作人的服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指导,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,严格按照合约规范服务,扎实做好交易凭证客户签字、现金台账登记、凭条保管等工作,防止发生假币、业务差错等纠纷。
加大宣传推广力度,扩大影响力和知晓率。要借助电视、互联网、报纸等主流媒体及微信、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平台,或布放户外广告,举办金融知识讲座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,向广大农户宣讲普及农综站建设的政策意义、机具功能、银行卡基本知识与操作流程。管护网点要加强柜台窗口宣传,并充分动员金融联络员,加强农民金融消费者教育,丰富农户的金融知识,让当地农户知晓、接受、享受农综站提供的便利金融服务。
完善激励机制,做实基础管理工作。银行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较为明晰的农综站管理办法,明确基础建设、业务培训、日常管理、监督考评等制度,不断补充完善对合作人、服务人员、银行管护人员的监督考评机制,对组织有力、成效显著的合作人和管护人员在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。管辖农综站的银行网点要做好存折换卡的基础工作,加大银行卡知识的宣传,正向引导农户使用银行卡办理业务。银行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,在综合服务上下工夫,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支持,加强横向沟通、合作,将政务、商务、生活服务等内容聚集、综合到农综站,使农综站聚集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,既能支持老百姓办理金融业务,又能办理政务、村务、电商、物流、生活缴费等综合业务,从而增强农户对农综站的黏性,真正发挥综合效能。
加强沟通协调,寻求党政支持,各方联动。银行应加大与当地党政机关的沟通,争取得到基层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,使基层行政工作人员认识到建设农综站是助力乡村振兴、服务民生的普惠金融工程,需要党政机关、金融机构和农民相互支持、相互理解。地方党政机关应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,把农综站建设纳入乡镇、村委会日常工作并加以考核,指导、协助银行做好农综站的日常管理、安全防范与人员培训工作。多方联动、共同配合,才能促进农综站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,使其成为“距离群众最近一站”“服务乡村最全一站”。
强化安全管理,有效防范各类风险。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,将农综站纳入当地社会治安重点,建立农综站与附近农户联防机制,增强安防能力,防范盗抢等风险事件。二是金融机构管护网点要确保巡查到位,不定期组织开展实地检查,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督促和指导。三是利用科技手段,加强远程监控,跟踪监测分析交易记录,杜绝借银行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。
总之,农综站建设要因地制宜,多措并举,多方联动,只有更综合、更智能、更便捷,才能充分发挥好普惠金融作用,才能全面实现“日常金融不出户、基础金融不出村、综合金融不出乡镇”的普惠金融工作目标,才能真正让农村金融在山区扎根更深更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