拽紧拳头而来,松开双手而去,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。中国人向来讲究哀而不伤、情不外露,但对逝去亲友的怀念又是人之常情。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,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悼亡诗词,它们有何特点,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,清明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笔下的哀思。
睹物思人忆流年
朝夕相处、交情甚笃的亲人或朋友永远离开了我们,心中的不舍与悲伤可想而知。早在先秦时期,我国古人便以重章迭唱的方式,追思已故之人。一些凄美动人的唱词最终被收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。部分专家认为,《诗经》中的《邶风·绿衣》《唐风·葛生》是我国最早的悼亡诗。
元稹雕像。(资料图)
“绿兮衣兮,绿衣黄里。心之忧矣,曷维其已!绿兮衣兮,绿衣黄裳。心之忧矣,曷维其亡!”从《绿衣》一诗对人物形象的描述看,大致可以确定这是一名男子悼念已去世的妻子的唱词。作者看见妻子生前穿过的绿衣黄裳,睹物思人,心生忧伤,虽然天气已经转凉,但处于思念旋涡中的他仍穿着夏衣。
虽然这首诗的作者身份不明,但它首次运用了“睹物思人”的写法,对后世的悼亡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比如西晋文学家潘岳在为妻子杨氏作的《悼亡诗》中写道:“帏屏无髣髴,翰墨有馀迹。流芳未及歇,遗挂犹在壁。”家中帏幕、屏风间已无妻子的身影,但她写的字还在,她喜欢的字画、琴瑟还挂在墙上,难免让人感怀。
生活是具体的,妻子的首饰、梳子、字画,兄长赠送的宝剑,母亲缝制的衣物、使用过的机杼,都可能是掀起悼念波澜的阀门。清代诗人周寿昌写过一首悼念母亲的诗《晒旧衣》。“卅载绨袍检尚存,领襟虽破却余温。重缝不忍轻移拆,上有慈亲旧线痕。”诗人拿出母亲三十年前做的衣服,感到领襟处仍有母亲的余温,想重新缝补却不忍拆线,因为上面有母亲干针线活留下的痕迹。
浙江绍兴的沈园。(资料图)
有睹物思人,就有触景生情。很多人不知道,雄才伟略、文治武功的汉武帝也曾为一位女子写过悼亡诗。在汉武帝众多妃嫔中,李夫人的地位非同一般。据《汉书·外戚传》等史料记载,李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,为人处世也有一套,深得帝心。她死后,汉武帝以皇后之礼葬之,并时常想起她。有一天,他又一次来到李夫人曾经住过的地方,看到“罗袂兮无声,玉墀兮尘生;虚房冷而寂寞,落叶依于重扃”,写下了哀婉细腻的《落叶哀蝉曲》一诗。
梦回孤园不忍别
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描写梦境之笔,比较著名的有汤显祖的“临川四梦”、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等。古代悼亡诗词中,也有不少写梦境的佳作。在这些作品中,梦是连接作者和悼念对象的临时通道,它让回忆更显真实、让情感更加动人。
琼剧《丘濬》中的丘濬(右)和妻子金氏(左)。
“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”北宋大文豪苏轼怀念结发妻子王弗的词作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是我国古代悼亡诗词中的代表作,近千年来被无数人反复吟诵。宋至和元年(1054年),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结婚。王弗知书达理、聪明稳重,夫妻两人感情很好。治平二年(1065年),年仅27岁的王弗去世。熙宁八年(1075年)正月二十日,在仕途上屡遭打压的苏轼在密州梦见了已经去世十年的妻子,醒来之后,思念之情在心中奔涌,他提笔写下这首词,发出了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感喟。
同样对结发妻子难以忘怀的,还有南宋诗人陆游,他曾多次在悼念唐婉的诗作中提及梦境,或许在他心中,自己与唐婉短暂的婚姻,以及二人在沈园的匆匆一瞥,都很像是一场易碎的梦。宋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陆游与唐婉结婚,夫妻琴瑟和谐,但因陆母对唐婉不满,两人被迫离异。此后,陆游在家人的安排下续娶,唐婉再嫁,一别音容两渺茫。9年后,28岁的陆游与唐婉夫妇在沈园不期而遇,两人遥遥相望而未语(另一说为交谈过)。陆游心绪难平,挥笔在墙壁上写下千古名词《钗头凤》。几年后,唐婉去世,沈园成为陆游一生的精神寓所。他在68岁、75岁、81岁、85岁四次重游沈园,留下了“坏壁醉题尘漠漠,断云幽梦事茫茫”“梦断香消四十年,沈园柳老不吹绵”“也信美人终作土,不堪幽梦太匆匆”等诗句,流露出对发妻持续一生的思念。
白居易与元稹(字微之)是唐代的一对诗坛知己。元稹比白居易小7岁,两人同一年登科、同一年为官,虽然不在一地工作,但常有书信来往。唐大和五年(831年),元稹去世,白居易心痛不已。9年后的一天,白居易梦见自己与元稹携手游玩,醒来后含泪写下《梦微之》一诗,其中的名句“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”,倾注了老年白居易对故友的深切怀念。
美德懿行记心间
悼亡诗词之所以感人,是因为文字饱蘸作者的真情实感,而情之所发,往往也有原因。赞美逝者的美德懿行,也是悼亡诗词常见的主题。
四川省青神县唤鱼池前的苏轼王弗雕像。(资料图)
元稹悼念妻子韦丛的诗《遣悲怀三首》通俗易懂、广为流传,诗中赞扬韦丛美德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。唐贞元十九年(803年),元稹与太子宾客韦夏卿幼女韦丛结婚。韦丛出生于名门,备受其父疼爱,自小养尊处优。两人结婚后,生活却给他们开了个玩笑。元和元年(806年),韦夏卿和元稹的母亲相继去世,这让夫妻俩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依靠,陷入困境。尽管生活落差很大,但韦丛努力适应,对丈夫痴心不改。看到丈夫没有衣服穿,她翻箱倒柜去寻;看到丈夫多日未饮酒,她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;家里无粮时,以野菜、豆叶充饥,她也能吃得很香。元和四年(809年),韦丛在洛阳去世,元稹发自内心地感念妻子的不离不弃、悉心照料,写下《遣悲怀三首》。他在诗中回忆了妻子生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,在结尾处发出了“惟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”的感恩之声。
家在海南的明代名臣丘濬也曾在悼亡诗中赞扬妻子的品行。1445年,丘濬与第一任妻子金氏结婚。1451年,金氏患病去世。夫妻两人结婚6年,实际上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,其他时间丘濬大都在北京忙科考之事。丘濬离家期间,金氏在家伺候婆婆,养蚕纺绩,任劳任怨。虽然备受相思之苦,但她全力支持丈夫考取功名。金氏病重时,丘濬已回到海南。临终时,她仍鼓励丈夫赴京应考。因为不能陪丈夫再走一程,她甚至表现出了歉疚。
丘濬非常认可金氏,为她写了多首悼亡诗。“择配得孟光,足慰平生心。一见如夙昔,友之如琴瑟。意气两不疑,苦口时相箴。”他在诗中将金氏比作孟光。东汉的孟光因与丈夫梁鸿举案齐眉,成为贤妻良母的代名词。在丘濬的笔下,金氏是一个可以比肩孟光的女性,能娶到这样的妻子,何其有幸。当这个在背后默默帮他支撑起这个家的贤内助走了,心情何其感伤!